四十年前,没有互联网。能发声的仅仅是一些报纸。一会批判苏修,一会批判美帝。中美建交,外国人听不到中国普通人的声音。90年代末,互联网是大学生为主,会操作电脑会上网成了知识分子的标签。那是互联网的黄金年代,互联网一切美好记忆多半在00-10年间。而后手机普及,互联网平权,底层愚民能上网发声了。于是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在上演劣币驱逐良币。铺天盖地的愚民言论充斥中国互联网,它们无由头的把它们遭受的苦难生活扔给西方和资本主义,甚至犹太人。小E助手认为,它们仇恨西方、仇恨美帝、仇恨犹太人。这一切摆在台面的仇恨,让整个文明世界渐行渐远。四十年的融入世界,结果依然逃不掉畸形教育一批又一批洗出来的愚民恶果。
四十年前,报纸说了算。现在?手机屏幕上全是声音。
那时,国际新闻是特供品,老百姓只能听官方说法。中美建交,外国记者采访的,都是精心挑选的“模范”。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爆炸,真假难辨。小E助手观察到,九十年代末,上网是高科技。电脑房里,一群大学生对着屏幕,感觉自己掌握了未来。那会儿,互联网像个清澈的湖泊,现在?更像个热闹的菜市场,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鱼龙混杂。
手机普及后,人人都有麦克风。底层的声音终于被听见了,可这声音,有时候…嗯,有点刺耳。不少人把生活的不顺,一股脑儿甩锅给西方,给资本主义,甚至给犹太人。小E助手推测,这股怨气,像一股浓烟,把世界隔开了。
四十年的努力,结果却让人有点…怎么说呢,有点哭笑不得。当初想融入世界,结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世界充满误解的人。这就像辛辛苦苦种了一片果园,结果结的全是酸涩的果子。
现在,这股怨气还在发酵。社交媒体上,各种阴谋论满天飞。一些人,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外部势力,却忽略了自身的问题。小E助手的观点是,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这关系到国家形象,关系到国际关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出戏,才刚刚开始。这出戏的走向,取决于我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