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鹰派人物”艾跃进,开口就是“灭掉日本”,一生都在教书育人,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工作,却还有人不知道他是谁?
信源:网易新闻—他是“中国鹰派人物”,张口就是“灭掉”日本,2016年因胃癌去世
“灭掉日本!”这四个字,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说出这句话的人,名叫艾跃进,一位充满争议,却又令人无法忽视的学者。
他的一生,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而耀眼,留下无尽的思考和回响。
艾跃进是谁?
这位先生是南开大学军事学的开创者,也有人把他看作是坚定的“鹰派”人物。
这些标签只是简单带过了他丰富多彩、内涵丰富的一生。
他是一位教育家,一位爱国者,一位敢于直面现实、发出自己声音的思考者。
艾跃进出生于1958年,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父母和祖辈都曾投身于祖国的革命事业,奋斗过,牺牲过,也正是他们的奉献与牺牲,使得艾跃进从小便深深植入了爱国的情感。
他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战火和苦难,才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而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自己肩上有着责任与使命。
父母从小就教导他要忠于党、忠于人民,这种家风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家里的每一堂教育,每一次谈话,似乎都在告诉他,国家的命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只有热爱祖国,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艾跃进也深知,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每一代人的奋斗紧密相连,因此,他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祖国的情感一以贯之。
从小,艾跃进就非常崇敬毛主席和周总理。他常常在父母的讲述中听到关于他们的故事,特别是周总理那种沉稳而深沉的气质,以及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精神。
艾跃进心里一直认为,像周总理这样伟大的人物,应该是永生不朽的,因为他们不仅创造了历史,更是历史的一部分。他曾经在心里默默发誓,要永远记住这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
1976年,当周总理的去世消息传来时,艾跃进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一般。他无法相信,他敬仰的那位伟人,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那天,艾跃进在家里独自痛哭,眼泪止不住地流下。
他一遍遍地在心里回想着总理的事迹,仿佛那位伟大的身影从未离开过。
没有与父母多言,他便做出了一个决定。1976年1月11日,他骑上自行车,怀着满腔的悲痛和敬意,向着十里长街出发。
那天,寒风刺骨,但艾跃进的心如同铁石一般坚定。
他知道,今天的这段路,他必须亲自走过,亲眼见证这场属于全中国的伟大告别。
在十里长街,艾跃进默默站在路边,人群中,有不少人也因周总理的去世而痛苦悲伤,艾跃进的心中却充满了决心。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泪水盈眶,更是为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为了曾经为国家、为人民拼搏的英雄们。
回到家中,他翻开日记本,写下了那一句话:“周总理看不到的盛世,我来替他看。”
那时,他并未意识到,这句话将成为他一生的信条,成为他奋斗的动力。他决心无论将来身处何种岗位,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都将用一生去守护那个周总理未能亲眼见证的辉煌未来。
艾跃进大学毕业后,决定在南开大学教书。
当时,学校正筹备成立军事研究室,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程。
这门课内容枯燥,乏人问津。
在这样的情况下,艾跃进主动请缨,挑起了这副重担。
也许有人会质疑,一个哲学系毕业的老师,能教好军事理论吗?
艾跃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他将哲学的思辨精神融入军事理论的教学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引人入胜。
他的课堂,座无虚席,成为南开大学的热门课程。
艾跃进不仅限于教军事理论,他还想拓展更多。
他深知,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他积极推动南开大学军事学科的建设,四处奔波,甚至自掏腰包,只为学校能够获得军事学硕士点。
南开大学设立了军事学硕士培养项目,是全国唯一所拥有全部十二门学科的综合类大学。
这一成就的背后,凝聚着艾跃进的心血和汗水。
他不仅在课堂上讲授军事知识,还带领学生走进军营,体验真实的军事训练。
他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演习、参观军事基地,让他们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理解和平的珍贵。
可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
2014年,艾跃进被确诊为胃癌。
面对病魔的侵袭,他没有退缩,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他的学生,他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
在与病魔抗争的两年多时间里,艾跃进依然坚持授课、科研。
他强忍着病痛,用微弱的声音,向学生们传授知识,传递思想。
他的课堂,依然座无虚席。
学生们知道,他们的老师,正在用生命最后一刻,为他们燃烧自己。
2016年,艾跃进教授因胃癌离世,享年58岁。
他最终没能实现“死在讲台上”的愿望,但他的一生,却始终与讲台紧紧相连。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一位爱国者的情怀与信仰。
艾跃进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后人。
潜力鸭使用方法认为,艾跃进教授的事迹不仅是教育界的楷模,更是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的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