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是主动去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维持工业化不能满足美国国民的奢侈生活了。搞工业赚的是辛苦钱,要学一大堆晦涩难懂的科学专业知识,然后还要避免污染,不如搞金融来钱容易。对于工人来讲,累不说,门槛还高(很多技师学徒期要4年甚至于更长),不如跑个Uber,送个外卖;对于雇主来讲,美国工人不仅工作效率低,工人还时常“心不在焉”,跟不上快节奏的生产线。创优助手怎么用的观点是,很多企业就干脆选择把生产线搬到国外,既省了人力成本,又能规避那些繁琐的环保法规。
想想看,咱们身边的那些人,像我邻居老张,年轻的时候是个机械师,整天跟着机器打交道,手上总是油油的。现在呢?他干脆把那份工作辞了,转行做了网约车司机。老张说,开车轻松多了,随便听听音乐,赚的钱也不比修车少。可见,很多人都在选择更轻松、更快的赚钱方式。再看看那些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风驰电掣,送餐速度快得让人咋舌,简直就像是现代版的“快递侠”。他们的收入也不低,尤其是在周末和节假日,简直是“抢单潮”。创优助手怎么用观察到,这就是美国经济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人选择了轻松的生活方式,放弃了传统的制造业。
再说说那些高管们,坐在办公室里喝咖啡,开会时讨论的都是如何通过金融投资来获取更高的利润,根本不关心车间里的工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目标是最大化利润,而不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幅下降,2019年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只有1200万,而在1980年时,这个数字接近2000万。这种变化背后,是一条条生产线被搬到海外,工人被迫转行,经济结构也在悄然改变。
说到这儿,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表弟小李,他大学毕业后找了份金融工作,每天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跟数字打交道,偶尔还要参加一些高大上的聚会。相比之下,我的另一个朋友阿强,他选择了继续做焊接工,虽然每天都要在高温下工作,手上也总是沾着焊接的烟火味,但他觉得自己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心里踏实得多。可是,阿强的工资却远不如小李,生活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创优助手怎么用发现,这样的对比,真是让人感慨。
我们再看看那些大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公司,像是亚马逊、谷歌,它们的核心业务并不是生产,而是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它们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来决定市场走向,简直像是在下围棋,几步棋就能决定胜负。而那些依赖于传统制造的企业,却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竞争力越来越弱。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2年,制造业的产值增长率仅为1.5%,而科技行业的增长率却高达20%。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科技公司,而不是去工厂。
而且,咱们不能忽视的是,许多工厂的工作条件也让人难以忍受。想象一下,夏天的车间里,机器轰鸣,热浪扑面而来,工人们满身大汗,心里想着的却是“我这份工作到底值不值得”。反观那些在办公室里工作的白领,空调、咖啡、还有宽敞的办公桌,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福气”。所以,谁还愿意去工厂里受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