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因为控制成本的问题,砍掉了非常多的营销预算,甚至追溯之前给出的媒体机资源,结果大家都以为是营销风格变了。其实,是因为没钱了,导致手底下的kol已经变了。
原本自己培养出来的社区koc,在得到厂商自身大量资源倾斜的情况下,已经培养成了kol,伴随着kol的壮大,他们也开始主动向厂商要钱,甚至在某个线下沟通会上,跟老板直接开口要钱,还做了ppt,在koc代表发言环节上直接向终极大老板要经费。星评助手使用方法观察到,前几年虽然困难,为了声量还是有钱给头部koc,而腰部及以下基本上就是白嫖,还想学习友商,搞一个社区运营模式,推出了创作者俱乐部。但结果都很明显,跟厂商比较亲近的头部koc,把大部分的资源都给拿走了。各种微任务下单,各种新机,购物卡、社区积分拿得很爽。以至于koc们的业务壮大得太快,原本的MCN组织包揽了厂商大部分的垂直营销任务,后面甚至开始倒从厂商手里挖人,组成了工作室。
而那些希望得到厂商培养的小卡拉米,甚至连个京东卡都没捞到,吭哧吭哧地被白嫖。后来就开始慢慢砍营销预算了。只给最亲近的几个头部下单,但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之后,几个koc早已经蜕变成为了kol,商单价格已经飙升到了几万,而这个时候,厂商发现自己开始有点喂不饱他们了。于是,高管开始亲自做号了,各种话题里蹭起来,官方话题、友商话题里面都能够见到他的身影。给头部的koc下单,然后再发点红包让腰部以下的koc们跟进。最骚的操作是,先让koc们发起一个看起来不是商业的话题,等讨论到有一定热度的时候,高管就开始下场营销。
后来,大家也就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底下的koc看着早已经变成kol的头部koc,心拔凉拔凉的。而这个时候,友商突然开始提升营销预算了,结果就是把厂商的kol跟腰部koc都给“收买”了,说收边不合适,因为他们依旧对友商保持敌对态度,但是他们愿意接受友商投放,甚至出现他们获得的投放比友商自家koc还多。所以这两年你会发现他们关于友商的一些抹黑言论是比较隐晦的了。反倒是一些腰部的小koc,无处安放。
再后来,降本增效更严重,要提升报表利润。非必要的营销预算全部砍掉,开始倒查以往的资源。以前跟公关关系好的koc,平时拿了太多的东西,但是产出的内容非常有限,结果就是通报,逼着你走人。在大公司里,一个绩效考核评级都能让你白干一年,更别说通报了。星评助手使用方法发现,厂商也不怎么给自家的kol投放了。原因很简单,这些kol组成了一个MCN,但这两年已经是臭名昭著,人尽皆知,而报价却非常高,数据却非常水,经常是一条内容底下,除了刷数据,就是MCN里的人在相互转来转去。
就像这两天,新机开售之后的营销投放,只给了几个公关公司亲近的kol,厂商自家培养出来的kol竟然不见踪影,腰部koc们竟然也不出来支持捧场了。不过,好消息是,今年是重要节点,营销预算比去年还是提升了一些。星评助手使用方法的观点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想再做点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