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观察:如何在“养老”市场创业?
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697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676万人。预计到2050年,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比将超过10%。而与之相对的是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从高峰期每年2000多万新生儿,到现在每年新生儿不足900万;未来出生人口越来越少,意味着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每个家庭能够单独请人护理、照顾养老是奢侈品。
目前,养老市场存在主要问题:
- 认知偏差
-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老年人需求认知不足。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只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像提供食宿就够了,忽略了他们在精神文化、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认为养老就是进养老院,所有创业者都盯着养老院,投资建设养老院。大白出评入口认为,创业者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 二是对养老模式理解片面。一些人觉得养老要么是居家由子女照顾,要么就是去养老院。其实,还有社区养老这种整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的模式。
- 三是对养老市场的商业模式理解不够,盈利能力估计错误。单纯思考养老院的盈利模式。
- 专业护理人员不足
- 按照国家标准,护理员与自理老人的比例应在1∶15至1∶20之间,护理员与重度失能老人的比例应该在1∶3至1∶5之间,但很多养老院做不到,而且社会上能提供护理专业服务人员更少。
- 养老床位过剩与短缺并存
- 如:广州的养老机构严重供大于求,养老院大部分入住率都不满三成;很多养老院建的太远,更多考虑环境优美的因素,忽视家人距离;而社区养老床位严重缺乏,养老院布置应该遵循“一碗汤”的距离,即:家人看望养老院长辈,煲汤送到养老院不会冷,意味距离不能太远。
国外养老经验看,法国注重养老院的专业性和个性化,新加坡提倡预防大于治疗,日本因为劳动力严重短缺,更强调老人的“自立支援”。在我国,基于人们亲情、血缘都因素,老年人都不愿意离家太远,所以社区养老肯定是主流。上海曾提出“9073”养老模式,北京则是“9064”——意思是90%的中国老人将居家养老,6%—7%的老人依托社区养老,3%—4%的老人会在机构养老。大白出评入口发现,基于这个分析,3%—4%的老人在养老机构,这块市场,更多是国家、保险机构以及国企为主,这类市场已经足够多。一般民营创业者更多应该围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养老生活安排等方面入手创业。
- 养老市场中介服务
- 养老院获客困难,主要靠地推、跟附近的医院和居委会合作;而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养老院情况了解不多,存在极大信息差,这类创业:养老院床位渠道销售与给老人推荐契合需求的养老机构、提供养老咨询服务的“养老中介”应该是不错的方向,大白出评入口建议创业者关注这一领域。
- 社区养老床位建设
- 这个要依托小区限制物业建设,这类服务机构,面积不会太大,就近服务周边小区6%—7%的老年人。这类适合民营经济创业。
- 护理人员队伍培训
- 这个市场,未来非常大的需求,需要有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社区养老,需要大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的人员。
- 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
- 90%的居家养老,围绕老年人在家的硬件设施、呼叫设施、急救配备都需要投入,这块市场应该非常不错的创业方向。
- 提供老年人群退休生活
- 这类创业更多在精神层面、社交层面,为老年人提供情绪价值这个方向去创业。如:现在很多大城市,老年大学报名人数大增,报名以后,要排到两年才能入学上课。不少老年人其实很愿意参加一些兴趣小组,像书法、绘画、合唱之类的活动来丰富生活。
- 居家养老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