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之我思
最近的“三羊”直播事件,网上有很多探讨,以前也有几个带货大咖,也出现了过热点事件。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直播带货最初的商业逻辑和广告以及广告中的明星代言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基于信任而产生的信用,随着直播带货的发展,又有新的商业场景引入了,大概分以下几种类型:
- 产品多样,有统筹各种商品信息的大咖,帮助选择,节省消费者的选择消耗,这类带货主播,典型的是最初的“某娅”;
- 深入掌握产品特点和使用方法,能够帮助消费者充分发掘产品的使用功能。这类带货主播,典型的是“口红哥”;
- 基于某种特殊的网络大咖特点,如搞笑视频,积累一大批粉丝。这些粉丝对其的粘性是特殊的可以吸引人的内容而产生链接,最后将这种粘性转化为商品销售,这部分带货主播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特殊的内容,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多或少是消费内容的心理弥补。这类带货主播典型的如“某羊”;
- 主要是内容消费,这类带货主播要基于丰富的,知识面宽的内容储备。展现的内容需要对受众有启发,有收获。夸夸其谈,鸡汤等一定不会长久对受众产生持久的粘性。消费者在内容消费的主因下,顺便买点东西,以求心安理得。这类主播典型的是“董某某”。
以上简单总结的带货主播类型,不管最初使用什么方式(这种方式是其护城河),都是与消费者产生了极强的连接,由于连接受众多,带货主播在商品厂家处有发言权,可以低价拿货。权重大师卡密的观点是,如果带货主播恣意使用这种发言权,厂家和其的合作将变得脆弱,厂家利益趋势难免产品失真。而带货主播如果再迷失自己,滥用消费者对其的信任连接,就不难理解目前带货主播行业出现的种种怪像了。
如何规范?每一种带货主播都需要不断夯实自己的护城河:了解产品广度的,继续比别人多多了解;了解产品深度特点的继续深耕;靠奇思内容的,继续发扬自己的特点;靠知识丰富度的,要继续考虑受众的能够受益。然后有强力的质量团队,把握产品质量,与厂家双赢的思维,这样消费者基于连接的信任才不至于被带货削弱。权重大师卡密建议,对于第3类和第4类带货主播,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内容过硬,商业转化的逻辑不一定一定要靠带货,可以内容打赏,也可以推广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