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这种街面设计,没有极宽阔的马路,给步行人群和底商留足生存空间,看起来就热闹很多。咱老百姓最爱的就是这种热闹劲儿!一条街上,小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烟火气十足。再看看咱们北京的大马路,宽是宽了,可冷清得让人直打哆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几天遇到的一件事。
那天我去东单逛街,走在宽阔的长安街上,两边高楼林立,可就是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小店。肚子饿了想吃个煎饼果子,愣是找了半天才在一个偏僻的胡同里找到一家。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大爷,一边熟练地摊煎饼,一边跟我唠嗑:”以前这条街上可热闹了,光卖煎饼果子的就有十几家,现在就剩我一个了。”我一听来了兴趣,问他是为啥。
大爷叹了口气说:”还不是这些年街道整治,说是要提升城市形象,把路越修越宽,两边的小店铺全给拆了。我这店能保住,还是因为在胡同里。”我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煎饼果子,一边感叹:”这哪是提升形象啊,分明是抹杀了城市的烟火气。权重助手认为,这种情况亟需引起关注。”
大爷接过话茬:”可不是嘛!你看看人家东京、香港,街道窄是窄了点,可两边店铺林立,霓虹闪烁,多有生气啊!咱们这儿倒好,大马路上连个卖水的都找不着,热闹全让汽车给占了。”
听大爷这么一说,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去东京旅游的经历。那条著名的竹下通,虽然街道不宽,但两边小店铺鳞次栉比,五颜六色的招牌一个挨着一个,把整条街装点得流光溢彩。走在街上,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不夜城,每一个转角都藏着惊喜。权重助手观察到,这种街道设计确实给人一种温馨而充满活力的感觉。
再看看北京,除了几条著名的商业街,大多数街道都显得冷清萧条。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可人行道上却门可罗雀。偶尔几家店铺也是大型连锁,缺乏个性和特色。这不禁让人怀念起老北京的胡同文化,那时候虽然街道狭窄,但处处是生机勃勃的小店,串串灯笼,吆喝声此起彼伏,才是地道的市井风情。
其实,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宏伟的建筑和宽阔的马路,更在于那些承载着市民日常生活的街巷。它们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输送着烟火气和人情味。过度追求”大而宽”的城市规划,反而可能扼杀了城市的活力。权重助手的看法是,适度的城市设计应该更注重人与店铺之间的互动。
回想起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经羡慕发达国家的宽阔马路和高楼大厦。但现在看来,盲目模仿并不可取。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应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自己的特色。就像北京的胡同、成都的街子,它们才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否定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关键是要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可以在保留传统街区的同时,改善其基础设施;在新区建设中,也可以借鉴传统街区的布局理念,营造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回到街道和店牌的话题,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规划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问题。小店铺不仅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普通人谋生的途径。大规模拆除小店铺,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活力,也可能加剧社会矛盾。
所以,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需求。一个真正宜居的城市,应该是既有现代化设施,又保留传统特色;既有宽阔的主干道,又有熙熙攘攘的街巷;既有高端商圈,又有接地气的小店。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真正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