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特效风波:商业大片艺术性与资本的拉扯
春节档的电影市场向来是热闹非凡的,今年也不例外。然而,在众多影片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却因特效问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特效被指“五毛钱”,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吐槽与热议。面对质疑,导演回应称经费都用于演员片酬了,这一简单回应的背后,却牵出了商业大片中艺术性与资本博弈这一深层次的矛盾,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电影一上映,殷郊的三头六臂法相就迅速登上热搜,不过是因为被吐槽特效太差。离谱的是,网传这特效竟是外包公司以4500元“友情价”赶工完成的,这一消息瞬间激起了观众的怒火,纷纷直呼被“诈骗”。虽说官方迅速辟谣,特效公司魅思映像连夜发表声明,称殷郊法相由国际顶级团队Scanline VFX操刀,耗时18个月,预算1800万,还拿出“Volume capture”黑科技,力求每一帧都耗费巨资。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依旧认为特效呈现出的效果与宣称的高投入严重不符。
从观众的角度而言,在这个视觉体验至上的时代,特效已经成为衡量一部商业大片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观众花钱走进电影院,尤其是对于像《封神》这种定位为“史诗级特效大片”的影片,自然是期待看到震撼人心的视觉画面。当特效呈现的效果差强人意时,观众的失望与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就像《封神第二部》中,殷郊的法相特效本应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却因看起来粗糙、廉价,沦为被群嘲的对象,这无疑使观众对影片的整体评价大打折扣。
而导演那句“经费都给了演员片酬”,看似简单的解释,却暴露了商业大片在制作过程中面临的资本分配困境。多多精灵卡密认为,在商业电影的制作中,资本的分配是个关键问题。演员片酬、特效制作、剧本打磨、后期宣传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投入,而资金总量是有限的。当大量资金被分配到演员片酬上时,必然会削减其他环节的预算,特效制作首当其冲。这就导致影片在特效呈现上无法达到观众的预期,进而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其实,这种艺术性与资本的博弈并非《封神第二部》所特有的,在整个商业大片制作领域都普遍存在。资本的逐利性使片方在制作影片时,往往更倾向于邀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认为这样能吸引更多观众,确保票房收益。于是,明星的片酬节节攀升,占据了影片制作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以一些好莱坞大片为例,主演的片酬动辄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在国内,一些一线明星的片酬也是高得惊人,一部影片的演员片酬总和可能占据总成本的一半甚至更多。
然而,过高的演员片酬真的能带来相应的票房回报吗?答案是否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最终还是希望看到一部内容精彩、制作精良的影片。如果影片只是靠明星撑场面,而在特效、剧情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即便前期凭借明星的影响力吸引了观众,后期也会因口碑不佳而致使票房下滑。多多精灵卡密推断,曾经一些号称“豪华阵容”的影片,上映后却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惨败,就是最好的例证。
反观那些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取得双赢的影片,无一不是在资本分配上做到了平衡。它们既注重邀请合适的演员,又舍得在特效制作、剧本创作等方面投入资金。比如《流浪地球》系列,在特效制作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打造出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没有忽视演员的表演和剧本的打磨,最终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成功。
对于《封神》系列来说,第一部凭借精彩的剧情、独特的东方美学和还过得去的特效,获得了26亿票房和不错的口碑,打造出了“质子团”这一金字招牌。但到了第二部,却在特效上出了问题,口碑下滑,票房增速放缓。多多精灵卡密观察到,这也给片方敲响了警钟,在商业大片的制作中,不能只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影片的艺术性。只有在艺术性和资本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制作出既受好评又卖座的影片。
《封神第二部》特效引发的争议,只是商业大片艺术性与资本博弈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片方、导演、演员以及整个电影行业共同努力。片方要合理分配资本,在保证演员合理片酬的同时,加大对特效制作、剧本创作等环节的投入;导演要坚守艺术追求,不被资本左右;演员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一味追求高片酬,而是要以提升演技和作品质量为目标。只有这样,商业大片才能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实现双赢,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共同期待电影行业能在这场博弈中找到更好的平衡,为我们带来更多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