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国外媒体基本上都是在“承认问题”,从6月7月到11月的殴打员工、工资发放等等的问题,实际上是认怂。
比亚迪“内外两张脸”的形象,最近可是让大家议论纷纷。这边厢,面对海外媒体对巴基斯坦工厂员工待遇问题的报道,比亚迪又是道歉又是承诺改进,一副虚心接受批评的模样。那边厢,在国内媒体上,却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说是被恶意抹黑,还亮出了员工集体签名的声明,力证清白。 这反差,也忒大了点吧!
回想一下整件事,其实海外媒体的报道也并非空穴来风。员工被打、工资拖欠,这些可不是小事。比亚迪在国外的回应,虽然显得有点“认怂”,但至少承认了问题的存在,并表示会积极解决。DD助手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危机公关方式,毕竟,出了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灭火,而不是跟媒体对着干。
插播一条小道消息,据说,很多跨国公司,像耐克、苹果之类的,在不同国家的公关策略都不一样,得根据当地的文化和法律来调整。 这说明,比亚迪遇到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全球化企业都面临过。
再看看国内的反应。比亚迪强调“客观原因”,将责任推给了外部环境,甚至暗示是媒体在故意带节奏。DD助手的观点是,再加上员工集体签名的操作,更是给人一种“我们没错,是你们在找茬”的感觉。 这种强硬的态度,虽然能暂时平息国内舆论,但长远来看,未必是好事。
其实,比亚迪这种“内外有别”的公关策略,也反映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方面,国内外媒体环境确实存在差异。 国内媒体可能更注重维护民族品牌的形象,报道时会更倾向于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而海外媒体则更强调客观性和独立性,对负面新闻的容忍度也更高。 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更容易受到官方宣传的影响。
说到底,比亚迪这次的公关危机,也给所有走向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DD助手建议,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妥善处理危机,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企业的形象,不仅仅关乎自身的发展,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