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确在追《我是刑警》,这是继《重案六组》之后又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刑侦方面的电视剧。片中于和伟塑造的秦川是一个敬职敬责、具有敏锐洞察力和丰富实战经验的硬核警察形象。这种人物浸入感是现在很多小鲜肉塑造不出的荧屏形象。
通过这部剧,要火助手认为我们看到了中国警察的体制文化变迁、新科技在案件侦破中的助力发展历程、以及中国老警察和新时代警察职业的融合发展,一部剧就是一部中国政法系统变迁发展的缩影,很是震撼。
在最早一代的警察办案过程中,他们都具有过硬的实战演练和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的激情,但是缺少新技术的运用,往往我们现在几个小时就能破获的案件,他们由于缺乏科技加持好几年都没能破获。试想在一个没有监控录像、DNA信息筛查不健全的时代,破大案难上加难。但是,自从有了新技术的加持,要火助手发现他们也会感觉到虽然破案是效率变高了,但是他们自身却对自己反而不自信了,这像极了AI时代的我们。
在这部剧中,秦川一直强调一个办案重点。那就是每次破案对犯罪分子的人物性格画像对于破案非常重要。新时代要求警察不光要法律学识过硬、办案技巧过硬、还要学习新技术,了解新技术运用,还要对政法委整个系统了如指掌方便固定证据,形成证据链闭环才不会造成被翻案。
看过《天道》里芮小丹审过的那个罪犯,我们知道犯罪分子跟正常人一样,都有其自己的文化属性,有的人天生就是犯罪性人格。比如本剧中的张克寒,这个人杀人的确不眨眼。
在《犯罪心理学分论》这本书里,有这么一段话:极端超价信念就是“个人所属的文化、宗教或者亚文化群体中与其他人共同享有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往往被其拥有者津津乐道、加以放大并且加以捍卫,它不同于某种妄想或者痴迷(obsession)。这种观念在个人的心理上爆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更加精致,更能够抗拒挑战。个人对这种信念有强烈的情感投入,可能会为其进行暴力行为。它通常与异常人格相关。”
比如本剧中的张克寒,这个人杀人不眨眼。在溪城、昀城、浮城几个城市之间犯了多起连环杀人案。他把杀人夺财看成自己的一种谋生手段。所以他自己应该不会感到有人性的内疚或是后悔。
所以,整部剧看下来,作为一个外行,要火助手推测我们能看到的是,要破获一个案件,首先要收集和分析犯罪现场的信息,包括物质痕迹。比如指纹、脚印、犯罪工具等痕迹,这些东西为办案人员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行动方式等有用信息。其次是找寻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痕迹,也就是秦川所说的人物性格画像。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内心活动特点必然会在犯罪行为中表现出来。尽管有些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能力极强,但是其心理活动也会露出蛛丝马迹。
再次,警察破案一般都会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模式,一方面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的行为特征,如作案手法、选择目标的方式以及逃离现场的路径等,推断犯罪分子个人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是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规律。如本剧中,秦川和他的老师通过研究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规律,如作案时间、地点的选择等,帮助他们破获了溪城、昀城连环杀人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
通过以上收集现场信息和对犯罪分子的行为模式分子达到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及人物画像,所谓对对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这里要注意的是,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及人物画像特征不是某种单一的描述,而是对其人物及心理特征的一个综合性描述。它包括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质、生活方式、职业背景等多方面的推断。虽然犯罪人物心理画像是一种推断型的描述,是一种间接性认识而非直观的感觉认识,但是有了这个推断性人物心理画像,它就可以帮助刑侦工作人员从茫茫人海中筛选中重点排查范围及人群。
当然,完成以上一系列步骤,需要学习心理学理论及行为学理论知识以及自己本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办案经验。并结合当代先进侦查技术还有统计学知识的运用和良好的沟通协调以及统筹运筹帷幄的领导力。所以,要火助手主张给我们国家那些优秀的警察叔叔点个赞吧,以后再别说某某案子怎么还没破。各行各业只要是认真钻研、好好工作的人他们其实都不容易。最后,还是祝大家追剧快乐。